第374章 布局(4k)_我,刘辩,三兴汉室
笔趣阁 > 我,刘辩,三兴汉室 > 第374章 布局(4k)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374章 布局(4k)

  雒阳。

  对于王粲诗赋的传播,刘辩乐见其成。

  王粲因为少年得志,其诗赋之中,多有斗志昂扬之意。

  原本历史上,王粲避难荆州,虽有才华,却因相貌而不受颜狗刘表重视,仕途不顺。怀才不遇的同时又感伤于各处的战乱,进而使得辞赋多悲怆之言。后来曹操拿下荆州,王粲得以凭借才华受到重用,此时他的风格又转变为了激愤昂扬。后世有人评价他在建安七子中仅次于曹植,更有以曹王而并列者。

  而今文风一步到位,王粲实属是直接少走了十几年弯路。

  至于因为少了些沉淀,导致这段时间甚是出名的王粲连走路都虎虎生风,多了几分膨胀,那就是另一回事了。

  对此,荀彧还在刘辩面前稍微提了一嘴:“臣前日拜访议郎何公,还曾听何公赞叹仲宣之文采。只是何公有些担忧仲宣本就少而成名,而今因诗赋名声更甚,他到底年轻,只怕把握不住。”

  刘辩笑了笑。

  一个会专门跑到集市上听驴叫的人能有什么坏心思呢!

  “我会遣人留意的,文若要有意,不妨暗示一二……那首《游园赠荀公达》我可是一早就听说了。”刘辩担心若由他出面告诫,可能会损伤王粲如今豁达的心境。

  不过对于年轻人来说,劝说往往无用,很多坑只有摔过一次跟头才会了然。估计王粲得吃个不大不小的苦头,才会成熟。

  一个小插曲之后,两人又聊起了正事。

  刘辩觉得,现在重新度田似乎都快成为他的执念了。

  他不知道自己成功需要付出多大的代价,但他一直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着。

  荀攸不会是他派出的最后一个二千石。

  而在安稳内部的同时,刘辩也没有忘记外部的威胁。

  虽然说如今的鲜卑四分五裂,似乎并不值得重视。在汉家保证自己武德充沛的前提下,南匈奴和乌桓都乐于成为汉家的乖宝宝。

  但刘辩不会忘记五胡的危害。

  如果能以较少的代价,去让对汉室最有威胁的鲜卑再乱上一乱,刘辩非常乐意。

  他可不想在自己将来重新度田的过程中,冒出一帮人勾结鲜卑作为打手引发内乱。进而使得兄弟阋于墙而外人得利。

  刘辩想要在他积蓄力量、完成布置的同时,尽他所能的去消灭一些可见的隐患。

  荀彧敏锐地觉察到了这一点,刘辩对于鲜卑有着鲜卑承受不住的重视,他觉得现在的鲜卑还配不上。

  遂劝说道:“陛下,以臣观之,今日之鲜卑,不足以如这般为陛下所重。”

  “我所虑者,乃是将来州郡生变,鲜卑见有利可图,届时再出一个檀石槐振臂一呼,只怕不妙。”刘辩解释说,见这个解释不能说服荀彧,刘辩又补充道,“昔日光武皇帝以幽州为基业,中兴汉室。今之幽并凉三州,其所辖之边军屯营,仅次于西园北军;边地之民,素来骁勇,不逊于三河骑士,不可轻视。”

  三州汇聚着汉家除了中央军之外最精锐的军队,只要能掌控这三州的军队,再有司隶以及三州作为基本盘,刘辩觉得自己就算面对最坏的情况,他也能在短时间内迅速爆兵,用最后的物理手段解决出现问题的人。

  荀彧道:“陛下所言甚是!”

  荀彧被刘辩说服了,只是心中仍觉得奇怪,陛下向来对他开诚布公,为何这次会先说鲜卑?难道鲜卑真会造成陛下所言的祸患?

  可就他的毕生所学,荀彧仍觉得此等情况完全不至于发生。

  不过既然陛下重视,鲜卑在北匈奴离开后又屡为边患,多耗费些钱粮下次重手也未尝不可。

  并州有曹操和董卓的旧部在,南匈奴也日渐归心,既不缺将也不缺兵,足有进取之力。

  实际上,当曹操将拓跋洁芬放置到五原郡后,窦宾不得不向汉室妥协,以免汉室直接支持拓跋洁芬或是转头支持西边的部族。毕竟窦宾很清楚,现下西边的部族在侵占草场上是齐心协力,可一旦其完全占据了阴山北的草场,其内部未必是铁板一块。窦宾不得不考虑最坏的可能性。

  吃人嘴软,窦宾明知道曹操给出的蜜糖内含砒霜,却还是得吃下去。

  有檀石槐在前,对于志向远大的窦宾来说,此举极大的削弱了他的在鲜卑发展的上限。

  刘辩对于并州其实心中并未有太多担忧,就目前来看,曹操妥妥的大汉忠臣一枚,可不是像董卓这种已经搞过许多小动作带引号的忠臣。

  曹嵩也是能臣干吏,刘辩不觉得以他们父子如今的地位待遇,有多少好处能让他们背叛代表着汉室的自己。

  就算为了以防万一,只需要提前换一个在军中有分量的度辽将军,外有刺史公孙瓒、西河太守崔均、上党太守程昱等人,足以制衡。

  反而是幽州……

  近些年幽州在刘虞的治理之下越发安定,农桑之外,尤其是盐铁的副业做的非常好。

  但若论及进取——相较于并州,幽州面对鲜卑的边郡更多,刘虞是自己都承认的不善军事,只有丁原、吕布只怕尚有不足。

  而且吕布这个人……刘辩觉得,有点难评。

  反正他是不敢太过信任吕布的人品的。

  荀彧建议道:“陛下不妨以昔日平定凉州叛乱时的有功将校外任幽州。”

  刘辩也是此般想法。

  如今在京跟随皇甫嵩经历过凉州之战的将官还有不少,北军的王匡、鲍信、毌丘毅在刘辩心中不算特别能打的,而且刘辩不能保证他们会在关键时刻完全倒向自己。张辽张杨原本就受丁原举荐,将他们派去毫无疑问会削弱刘虞在并州的话语权,相比于丁原和吕布,刘辩毫无疑问更相信刘虞的大局观和担当。

  刘辩思来想去,刘备乃涿郡人,不太适合放在幽州,剩下的合适人选有两个——关羽与赵云。

  赵云本就受刘虞提拔举荐,刘辩也早有将关羽外放,让他坐镇一方的打算。

  二人总在京中,难以增长领兵和治理的经验。刘辩想着,既然要去索性一起去,以免在关键时候孤掌难鸣。

  以如今的军中形势,就算没有太尉皇甫嵩坐镇,刘辩也不怕雒阳诸军生乱。

  确定了人选之后,荀彧建议道:“臣私以为关将军宜拜为二千石,以渔阳上谷为佳,月前护乌桓校尉以病请退,赵司马宜继任。”

  说完后,他解释说:“护乌桓校尉居于辽西,所辖幽州之西。渔阳上谷两郡皆是边郡,又毗邻右将军所在之广阳郡。”

  刘辩点了点头,这样,两人之间刚好隔着右北平太守丁原。

  “那就定在渔阳吧!诏拜渔阳太守为侍中。”刘辩想着,吕布现为上谷郡都尉,和丁原正好又被渔阳郡隔开。

  如此,在幽州自西向东刚好能形成吕布、关羽、丁原、赵云共同构成的防线,而刘虞则居于吕布和关羽之后,统筹大局。

  同荀彧讨论至到此处,刘辩越发觉得,他需要更多的将才。

  以孙策、马超为代表的新羽林郎们固然未来可期,但他们终究还需要成长的空间。

  但马上,刘辩就想到了昔日西园军的建立过程。

  军中张辽、张杨、赵瑾等人皆是受地方举荐而来,成为了如今军中的中坚力量。

  而今原西园将校有大半各奔东西,正是令天下州郡举荐猛士之时!

  且关羽和赵云留下的空缺,也需要值得信重之人接任。

  “除了让州郡推举猛士之外,诏书中还可言明,猛士亦可至雒阳西园自荐,还要将此诏书发于邸报之上。回头文若定下个西园擢选猛士的标准,列于诏书及邸报之中。”

  听出刘辩话语中的杀意,荀彧却并未劝说什么,这种时候,除了必须维持兵力的边郡之外,总是要尽力地强干弱枝。

  就在刘辩踌躇满志地准备下一步的计划时,此时荀攸还不知道自己一语成谶,王粲成为诗赋巨匠的道路会这般顺利。

  不过荀攸很清楚,他虽是巴郡太守,但他需要关注的乃是整个益州的局势。

  是以,他自长安沿着子午道出发,翻越秦岭,第一站便是汉中。

  在他的计划中,他将会跨越半个汉中,抵达汉中郡治南郑县,并从南郑启程,经米仓道穿越巴山,最终抵达巴郡。

  如此,起码能对汉中的情况有个深入的了解。

  但……荀攸本以为司隶的治理已经是天下无双了,只一眼看去,似乎汉中郡竟犹有胜之!

  就算是雒阳,至今也没有实现如汉中这般,在大道之旁每隔数里便有一个义舍,可供给行人休憩,义舍中竟还有米肉,行人有所需者,可以自取。

  在这个过程中,是可以不出一文的。

  义舍、义米、义肉……听起来简直太过美好,然事出反常即有妖!

  荀攸在来之前就打听清楚了,现任汉中太守苏固乃是扶风人,能成为二千石足以说明他的德才,然要做到此等程度——种拂与桓典虽在益州事情做得差了些,可皆非妒贤嫉能之辈,若苏固真有能力将汉中治理地胜过遍布太学生乡吏的雒阳,早就名扬四海了。

  他立刻想到了另一个名词——五斗米教。

  稍稍打听,荀攸又听到了更多关于义舍的消息。

  譬如义米义肉需要依据一顿的饭量来取,若取多了,必会遭受鬼神惩罚!

  荀攸也是当过郡吏的人,对这种民间淫祠巫卜威慑人心的手段非常了解。在他看来,就算有所谓的鬼神惩罚,无非是有人假托鬼神之名来惩罚违规之人,从而让百姓对淫祠巫卜产生畏惧之心。

  而另一边,荀攸并未故意遮掩自己的身份,很快就受到了五斗米教的关注。

  而汉中郡府,也第一时间得知了荀攸的到来。

  只是令荀攸没想到的是,首先前来拜见他的不是功曹、主簿这样能代表太守的郡吏,而是一个颇具游侠风格的郡府门下贼曹掾。

  来人自称陈调,荀攸在与他交谈的过程中,确认了陈调的确是游侠出身,后被太守苏固征辟为贼曹掾。

  陈调虽没明说来意,但荀攸清楚,他此来,乃是为了护卫自己。

  这更让他坚定了心中对于五斗米教所设义舍的判断。

  没过半日,汉中主簿赵嵩奉太守苏固之命而来。

  这一来,便陪着荀攸一路来到了南郑。

  这一路上,荀攸发现汉中的五斗米教发展的势头远比他想象中的更盛。其在汉中之地扎根如此之深,每处县乡,总能看到其信众。

  南郑县城外,早已得到消息的太守苏固已经在城门外亲迎荀攸了。

  汉中虽然出名,但早在新莽之时就受到了与关中一般无二的冲击,后来虽不像三辅那般屡受羌乱威胁,但人口一直没能恢复过来。

  与百万人口的巴郡相比,总人口不到三十万的汉中只能算得上是个小郡。

  荀攸无论从官职还是出身、名望,都值得苏固这样重视。

  荀攸想要更进一步了解五斗米教,便没有拒绝苏固的宴请。

  席间,他掩藏住自己的喜好,只用好奇地口吻问起五斗米教的事。

  苏固有意向荀攸示好,说道:“早年间汉中多有天灾大疫,时百姓困苦,乃有张陵收徒设教,奉其道者,须纳五斗米,遂有‘五斗米教’。其中百姓互相扶持抗灾,至今已有多年。其系师如今已传至第三代,名曰张鲁。”

  “如今五斗米教的教众已占汉中百姓的十之二三,因其引人向善,其教众于乡间所为,皆是扶危济困的事。因其无害,是以历任太守,多听之任之。”

  五斗米,只相当于一个丁男七八日的口粮,在百姓能负担得起的范围内,而加入之后,还能享受各种福利,还有成员互助……

  荀攸感慨,五斗米教教如其名,难怪其能发展到如今的规模。

  想要取缔都很难。

  荀攸忽然发现了苏固言语中的一个漏洞,问道:“我近日所见,汉中百姓安居乐业,并无盗贼,可君为何会先遣贼曹掾先来护我呢?”

  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bqgiii.cc。笔趣阁手机版:https://m.bqgiii.cc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